本笔记原为旁听新闻学概论时的笔记,原本采用幕布撰写,转成 MD 之后格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不再做调整。

参考教材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六版)》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黄旦:《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 舒德森:《新闻社会学》,第一章 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绪论、第一章 李普曼:《公众舆论》,第一章、第二十三章 勒庞:《乌合之众》,第一卷 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等:《传媒的四种理论》,引言、第二章 哈林、曼奇尼:《比较媒介体制:媒介与政治的三种模式》,第二章、第四章 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像》,第二章 塔奇曼:《做新闻》第二章、第三章 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第九章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约翰•密尔:《论自由》,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以赛亚•柏林:《自由论》,“两种自由概念” 杜威:《公众及其问题》第一章 科瓦齐等:《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导论 艾伦:《新闻文化》,第四章 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第一章,第二章 波兹曼:《娱乐至死》,第一章、第七章

第一讲 导论

  • 01
  • 大纲与物流 syllabus & logistic
  • 课程的安排
    • 新闻的本体
      • 新闻的本体问题
    • 新闻的要素 #应然
      • 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 新闻体制 #实然
      • 新闻体制:新闻生产的经济环境;新闻生产的政治环境
    • 新闻生产
      • 新闻生产的社会学;新闻生源与新闻专业主义
    • 新闻与受众
    • 新闻与文化
  • 书单
    • 迈克尔•舒德森 《发觉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学》
    • 迈克尔•舒德森《好公民:美国公共生活史》
    • 李普曼 《公众舆论》
    • 赫伯特•甘斯 《什么决定新闻》
    • 盖耶•塔奇曼 《做新闻》要看序言
    • 比尔•科瓦奇 & 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理论和实践结合
    • 杰克•鲁乐 《每日新闻 永恒故事》 翻译糟糕
    • 波兹曼 《娱乐至死》 & 《童年的消逝》
    • 约书亚•梅洛维兹 《消逝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 尼克•库尔德里 《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
    • 亨利•詹金斯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
    • 亨利•詹金斯 《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文化》 粉丝文化;早期翻译为迷群
    • 张玮玉 《粉丝公众》
    • 文森特•莫斯可 《传播政治经济学》
    • 邱琳川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 下面三本一个系列
    • 邱琳川 《新媒体事件研究》 可能不适合现在读,现在可能不让出版
    • 杨国斌 《连线力:中国网民在行动》
    • 李永刚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 詹姆斯•韦伯斯特 《注意力市场:如何吸引数字时代的受众》
  • 传播学院:南加州、宾夕法尼亚 #学校
  • 传播是一种底层机制
  • 传播是人类交往的基本形式
  • 关于传播的几种话语 #定义
    • 传播是传递(5w模型)
    • 传播是控制(宣传与行政指导)
    • 传播是游戏(the play theory))老番茄
    • 传播是权力(文化霸权)
    • 传播是共享和互动(传播是创造和维持社区,身份与文化的仪式)
  • 传播学:跨学科熔炉(一种后现代属性)
    • 多种理论、多种方法
    • 学术与务实联系紧密
    • open to new possibilities
    • 大数据的先锋
  • 传播
    • 新媒体;ICT4D;战略传播/危机沟通;公共传播(应用传播);健康传播;政治传播;人际传播
  • 传播学在中国(刘海龙
    • 重构传播研究:传播communication 公众通讯工具 mass media 舆论 public opinion
    • 将一个松散的研究领域加上限制和规定,将其构建成一个统一性的学科discipline
    • 弱化了实证主义的特征,忽视了研究方法
    • 学科建设:新闻无学,以传播为学
    • a field in the making
  • 思考:传播的合法性/身份危机?
    • 一个学科academic discipline有什么特征?新闻学科符合这个特征吗?你能不能说出一两个新闻学科独特的理论和概念?新闻学科有什么独特的研究方法吗?请说出一两个你在学科的重要著作和学者?你的学科存在合法性危机吗?
  • 02
  • 新闻研究是什么
    • 传播学者更关心institutionalized communication,而新闻是历史最悠久、最有社会影响力的一种机构性传播现象。
    • 拟态现实 pseudo-environment
    • 中介化的现实 mediated reality 是对现实的一种建构:media selection and media framing
    • news as a form fo social knowledge (Parker, 1940)
    • 第一手现实还是第二手现实 the first-hand reality vs. the second-hand reality, Lippmann,1922
  • 新闻的社会性
    • 新闻是一种集体的认知活动
    • 新闻生产是institution,组织化的
      • 什么是新闻?从本体论意义上,如果谈新闻news逻辑上要预设某种客体;其次客体是可知的,可被验证的。
      • 对可认知的客体的认知,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讲,不是由个人所能独立完成的,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是在社会关系,社会交往中生成的,所以新闻生产时一个社会生产过程、社会交往过程。
      • 因此(它)遵循某种规则规范和程序,那么这些规则规范和程序就包含 了某种标准,这些标准就是对什么是事实,如何才能形成大家接受的事实性做出了某种规定。
      • journalism,当涉及知识生产的职业或行业时,被翻译成新闻业;针对抽象的概念时候被翻译成新闻学。journalism是一种生产新闻news的组织化的社会实践,这种社会实践生产大家共享的知识、信息,我们需要在这些共享的知识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我们的公共生活。
  • 理解媒介技术:媒介技术 vs 社会情景
    • 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和社会情境论
    • 科技即社会之持久的显现——布鲁诺 拉图尔——社会建构论
    • (媒介)融合发生在每个消费者脑中……我们从媒介信息流中获取零碎的信息,之构筑“神话”,再将其转化成借以理解日常生活的资源——亨利 詹金斯《融合文化》——科技文化观
    • 认为技术自主中立这一看法本身就是最具政治性的,而且是反动的。——达拉斯 斯迈斯——科技政治论
  • 新闻传播研究重视传播技术的变迁
    • 信息与传播技术(纸张,书写,电子)
    • ICT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 1987年中国有互联网(军事);1994年商业应用(聊天室,和不相识的人聊天:带向远方);2000年MMOG大型多用户在线游戏;2004年社交网络 social network sites(校内网,人人网,回归现实);2011,移动互联网(定位共享)
  • 传播技术对新闻生产与新闻消费的冲击Impact 与形塑shaping已经成为今年来新闻研究的重中之重。
    • 空间:远与近
    • 现实:真与假
    • 关系:强与弱,bonding & bridging
    • 网络: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头条的算法推荐,而不喜欢精英化的新闻,核心权力不断消解的过程;打破了旧的深,去中心化也好,可能是权力重组的过程,算法决定了我们所接受的新闻)
    • 中介化mediatedness:opaque 还是 transparent
  • 如何理解技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社会构建论social constructivism
    • 没有人是决定的决定论或建构论
    • 科技的社会构建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 社会塑造理论 social shaping theory
      • 自行车的故事(大小轮)
      • 我们所熟悉的物件都不是其应有的样貌,而是在社会中构建出来的。技术品的形态,一方面是社会建构的,一方面又有偶然性
      • 阐释的灵活性 interpretive & flexibility
      • 结束与稳定 closure & stablilization
      • 每个人对于artifact都有不同的定义(阐释),最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某些人对其的阐释压倒了其他,这并不代表所有人的需求。
      • 知识沟理论:高社会经济地位对于信息(知识)的时间(数量)是不同的——从社会建构的理解上,一个事物效果收到阶层的影响
      • 数字鸿沟:世界接入网络的比率,发达国家较多
    • 新社会阶层
      • 网吧:中下阶层的网络公共空间(06、09一年,手机上网很少)
        • 网吧对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特别重要,使用方便,更因为它是一种集体分享的上网方式,是中下阶层用户和草根用户共同建构上网经济的现实空间。
        • 但是,随着网吧的普及:昏暗、杀马特、泡面……这种转变,因为中产阶级开始离开网吧,因此不断堕落
        • 网吧摇身一变,为网咖,重新变为布尔乔亚式的空间
        • 又是反驳技术决定论的一个案例
      • technomobility in China
        • care wallis, texas A&M
        • 中国年轻女工的手机使用
        • 不可移动的移动性 immobile mobility
        • 各种交友软件,本来可以作为通往社会阶层“人士”的机会,但研究显示不非如此。那种隔绝你和外卖小哥轰轰烈烈谈恋爱的东西就是原因。又是反驳技术决定论的一个案例
      • 深圳的城中村:一个典型的意象
        • 作为“中国硅谷”的深圳;作为金融中心的深圳;作为连接港澳的口岸深圳;作为岭南乡村的深圳;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人才引进与流动人口
        • 和上海的“阶级感”很强的上海相比,深圳都是年轻人,自由
        • 一个混缩现代性的景观 compressed modenity
        • 中国的互联网不是像美国一群哈佛退学年轻人在阳光沙滩车库搞出来的,而正是在这样的混缩现代魔幻的现实中建立出来的
    • 理解媒介
      • 广义:信息传递、交换的中介(如空气、声波、文字、语言、灯光、CD、计算机、LED)
      • 狭义:媒体/大众媒体mass medai/新问题new media(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can-fiction, slash-fic)
      • 中介化与中介化交流mediation & mediated communication
      • John Fiske的分类
        • presentational media表现性: the voice, the face, the body
        • representational media在线性: books, paintings, photographs, writing, architechcture, interior decorating, gardening
        • mechanical media机械性: telephone, radio,
  • 03
  • 媒介生态学:麦克卢汉、波兹曼
    • 口语媒介;印刷媒介(麦克卢汉认为限制了想象力,加强了精英统治;现在的大学也是精英主义教学;波兹曼则认为培养了思维能力,理性,劳动人民的休闲生活就是去听人辩论,在阅读时代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去分辨);电视时代(麦克卢汉认为”重回部落时代的美好“,蒙太奇非线性化的表达;波兹曼认为“读图时代、娱乐至死”,打破了报纸的理性)
  • 媒介技术的三个层次的内涵
    • 第一层:技术/形式:媒介是一种科技品technological artifact,具有物理和机械的属性;媒介也是一种内容组织和呈现形式,比如电视是一种影像、声音、文字进行组合,线性播放的内容组织形式。(非线性组合、线性播放)
    • 媒介的生产方式:举例:电视台、报纸生产、时尚杂志、收集APP
    • 第二层含义:内容/体裁:内容包含符号及其意义meaning;体裁genre:新闻、电视剧、真人秀
    • 第三层含义:媒介习惯/实践:看电视的场景、时间、和谁在一起看、和谁讨论;看电视甚至可以成为一种习惯/仪式;人际交往的协议protocal(貌合神离:15202187331-snubbing; phubbing;开黑:实况足球)
  • 何为理论? #定义
    • 定义: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
      • 特征:旨在对某个现象作出解释;是一个概念体系relationship(建立联系);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You can't have a theory!;
      • 概念:一般概念:身高、购买、体重;抽象概念:互动性,政治效能,动机
      • 区分几个词:concept 概念;hypothesis 假设;proposition 命题;model 模型;theory 理论;approach 理论路径
    • 3.1 科学vs非科学
      • Karl popper
      • a "scientific" theory is falsifilable. a threory is scientific only when it is refutable by a conceivable event. enery genuine test serves to potentially falsify theory, rather than 科学必须是可证伪的。
    • 3.2理论的“范式”与“发展”
      • tomas kuhn
      • 科学发展并未是渐进的,而是整体的、革命的。在一个时期内,大部分科学家都会接受某种前提(地心说);人们将与理论矛盾的证据视为异常 deviance,对理论进行修改,范式得以保全;当异常证据积累,人类看是动摇对范式前提的信念,进而实现科学革命,范式转换;一个新的轮回
      • 如何理解范式
        • 本体论ontology,关于存在的理论on logos,现象世界的
        • 认识论:我
        • 价值论axiology:理论研究中如何处理价值——价值中立;价值渗透
        • 新闻传播中三种重要范式
          • 后经验主义post-positivism解释、预测、控制;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存在规律、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掌握规律、注重个体,理解结构、价值中立;科学;(定量)实证研究;
          • 诠释主义 hermeneutics理解;社会不同与自然世界、社会现实来源于人们对意义的诠释、注重意义、互动与文化的建构、价值不可避免;文化;诠释定性研究
          • 批判理论 critical theory改变和解放;社会不用于自然世界、意识形态影响研究、整体与历史地研究、价值介入,研究是现实解放的实践行为;解构权力;辩证、历史的批判(哈贝马斯:改变世界不公平的现状,最后一定要归于实践)
    • 3.3 实然vs应然
      • 规范性理论 normative theory;媒体系统应当如何运作以遵守或者实现一套理想化的社会价值观。应然的理论。例子:媒介责任论、报刊的四种理论、柏拉图《理想国》
    • 3.4 宏大vs微小:理论的层次
      • 宏大理论:马克思、韦伯、吉登斯、贝克、卡斯特
      • 中层理论:涵化理论、框架理论,创新扩散理论
      • 微观理论: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
    • 3.5 简单与复杂
      • 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都应该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
      •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parsimony, falsifiablity——奥卡姆剃刀

第二讲 新闻的本体论问题

  • 大纲
    • 新闻的定义、区分新闻与宣传、新闻的本体属性、新闻何以成立:新闻的价值
    • 新闻是什么?这个时代的新闻,发生了什么变化?
    • 回忆最近一次使用“新闻”的情景:什么时候?哪里?什么设备?为什么看新闻?谁发布的?信源?了解了什么,有何感想?有趣吗,重要吗?有没有看评论,和谁讨论?
  • 定义
    • 新闻是女人、金钱和罪恶(瓦克尔)——市场决定论
    • 新闻是客观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叙述(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
    •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两个方面;是报道而非评论、判断
  • 第一个元素:专业生产内容
    • 有一种说法,刊登在报纸上的就是新闻;
      • 这种说法是同义反复 tautological;把新闻生产的责任交给了记者和编辑;当下时代的权力下放
  • 第二个元素:时新性
    • 对新闻的另一个直觉理解,是把它当作“新”近发生的见“闻”,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其“新闻”发生的时效性。“新”也带
    • 当然,“新”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狭义而言是指刚发生的事情;但广义来说如果一件有意思的旧事之前未曾为人知悉,一旦被记者发掘出来,也可以当作新闻。
  • 第三个元素:重要性
    • 美国《纽约时报》报头“所有适合刊登的新闻”all the news that fit to print,显示该报编辑方针的严密和全面。
    • 报界有所谓“质报”和“量报”之分,前者以精英阶层为对象,所选新闻呢以重要性为主;后者的读者为普罗大众,选取新闻角度较强调事件的趣味性。
    • 争议:何为重要?是指一件事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实时还是长期的影响?是生活上还是道德层面上的意义?是对谁而言?究竟从记者的角度还是从受众的角度来判断?是否以影响人数的多寡来区分?
    • 新闻定义中三个i:important, immediacy, interest
  •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定义问题
    • 卡斯特:大众自我传播 mass self-communication
      • 其首先是一种大众传播,因为这种形式能将信息扩散到全球观众(跑男/速度与激情/CNN);同时,这种传播又是一种自我传播,因为潜在的信息接受者也自己生产内容并在网络中和选择内容。这些传播模式并不是并行不悖的,它们已经勾连成一种混合物,一种互动的电子超文本,这个电子超文本容纳、混合并重新整合了人类文化的所有文化表达。
    • 创众creative audience/pro-sumer
      • 专业生产内容PGC和用户生产内容UGC的交织重合,新闻生产的专业性正在变得模糊。
    • 自媒体we media/ 参与式新闻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 “人人都是记者”(克莱 舍基):“职业记者?职业编辑?职业摄影师?请别再使用这些落伍的称谓……当出版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媒体不再掌握机构特权,当大规模业余化mass amateurization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当社会性工具清楚了公共表达的旧障碍,当任何人再任意实践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人皆记者的时代。”
    • 鲍曼:液态现代/陆晔:液态新闻业
      • 从“把关”gate-keeping到“看门”gate-watching;从新闻生产production到新闻策展curaton;随机的新闻行动random acts of journalism兴起;在线视频:互联网新闻业新景观。
  • 新闻 不等于 舆论
  • 第二话 新闻与宣传 propaganda(在西方是贬义词)
    • 再日常语境中,我们常常把新闻和宣传联系两个联系在一起。尽管两者都是在大众媒介上以“信息”的形式出现,但实际的区别很大。
    • 区分新闻与宣传: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重新异,宣传重重复;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可以有评论,但要和事实分开。#实践
    • 西方常见的宣传方式
      • 加以恶名name calling:贴上坏标签,如美国“恐怖分子”;美化glittering generality:卖人设;假借transfer:“当代雷锋”;现身说法testimonial:广告代言;以平民百姓plain folk自居:西方;号召随大流bandwagon“巡游花车”:香飘飘奶茶,“他在吃,他在吃,黄渤也在吃”
    • 我国特有的宣传方式
      • “最大-最大”策略;求同存异:“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师就是好猫”;“无我策略”:“君子不言利”,强调没有“我”的利益;小骂大帮忙:承认一些问题,但是宣扬总体;适可而止:在宣传量上把握;微调:在宣传中调整观点

  • 新闻是观点

    • Editorials(editorial page)社评
    • Op-ed(opposite the editorial page)观点/专栏
    • LTE(letters to the editor)
  • 新闻也是一种价值

    • 新闻提供我们呼吸的文化空气,蕴含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气候
    • 将“神话与新闻”看作是人类讲述自己了不起的故事。神话既不是古老陈旧的,也不是幻想或者虚假的。神话始终有生命力。神话故事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的构建是必要的。而新闻则是我们时代神话的首要载体。
    • 神话(也许还有新闻)是表达社会主流理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和信仰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位英雄可能会代表力量、勇敢和同情心。一场洪水可能会标志着一位神的怒火或大自然龄人谦卑的威力。神话和新闻都是讲求道德的故事,他们告诫人们要提防灾难与疾病、堕落与腐朽。他们讲述痊愈和舒适生活、社会公正和改革的故事。
    • 爱情是一个神话。
    • 新闻与神话的相同点:都重复故事(太阳之下并无新鲜事);都讲述“真实故事”;都是公共故事;都利用带根本性的故事来进行说教并提供信息。
    • Daily News, Eternal Stories
      • A brilliant dissection of the news business pointing out seven mythic structures that animate most of what we read in the daily (online) papers: the victim 受害者, the scapegoat 替罪羊, the hero 英雄, the good mother 好妈妈, the trickster 骗子, the other world 另一个世界, and the flood 洪水. Lule's point is that we bend the facts to fit the stories, rather than the other way around. But his further point is that it's not a bad thing; rather, it's necessary for us to make sense of the chaos. Agreed. The facts alone don't stick in the mind. Only stories last. I make a very similar point with different stories in my book Power Cues. ——review
      • Myth fulfills the social role of providing archelypal stories that instruct that instruct, represent, and sustain the social values and core beliefs of a society.
      • For Lule, the news is amenable to myth precisely because the latter fulfills a social function. Its role is to enact social drams that sustain social order.
      • Arguing against the common-sense notion that news is what's new, Lule propses that news stories offer sacre, societal narratives with shared values and beliefs, with lessons and themes, and with exempary models thatinstruct and inform.
      • But myth also does more than provide these sacred, timeless stories. Myth also offers a structure through which we understand the unstructed world around us.
      • 神话样本:the victim 受害者, the scapegoat 替罪羊, the hero 英雄, the good mother 好妈妈, the trickster 骗子, the other world 另一个世界, and the flood 洪水

第四话:新闻价值

  • 什么样的信息可以成为新闻?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条件是什么?新闻是从正常事件流程中脱轨而出的信息
  • 新闻成立的条件(what is news(professional judgement); what benefits society; what matters to you )
  • 新闻价值产生的前提是传播者、接收者双方互相认可
    • 一个问题:谁决定某一条新闻具有价值并且值得传播的?
    • 任何传播的发生,产生于传播双方或多方信息势能的位差(信息不对称)。有差异才会有流动。但这种流动同自然规律不同,它需要传、授双方的互相认可。发出信息者,或出于利益、情感的需要,或为了寻找新的信息。信息发出了,有了回应,那么发出的信息就是有意义的。如果这则信息是新闻呢,那么就是有价值的新闻。
    • 新闻价值揭示的是一个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或对实施的评估,指引着新闻的内容。
  • 人们关注新闻的三方面价值驱动
    • \1. 人对自身偏好的关注:选择性接触:接触与自己观点、兴趣相吻合的信息,避开与之相抵触的信息;选择性理解:受众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对信息进行个人解释,使之与受众固有的认知结构相协调;选择性记忆:人们往往只能记住对自己有利、或自己意愿记住的信息
    • \2. 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人们对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特别敏感。如炒股的人,买基金的人,准备买房的人,玩王者荣耀的人。
    • \3. 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shoemaker:在检查环境时,人类对正常的好信息的关注,不及对坏消息那么重视。因为前者检查意义不大,后者更大。
  • 新闻的“偏差”理论
    • 偏差deviance即是新闻。Human being are biologicallu "hardwired" for negative news (Shomaker, 1996)。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 这有可能是生物的进化 本能,因为了解偏差情况可以促进个体安全和有利于繁殖后代,这种偏好经由遗传因子代代相传,成为天性。这也可能是文化性塑造的结果,从小我们被教导路上小心,不要和陌生人加规划,不要紧”三厅一社“。小孩从萧就学习留心危险的因素,内化了价值。
    • 另一方面,好奇行也是人类的本鞥之一,
    • 新闻帮助人们
  • “偏差”的价值(Shoemaker & Cohen)
    • Social significance
    • Deviance
      • \1. Nomative deviance: the breaking of norms and laws
      • \2. Social change deviance: a change in the status quo of a social system( such as revolution).
      • \3. Statisticla deviance: a person, to an even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average in being oss, unusual, or novel
      • \4. Pathological deviance: 邪教、变态杀人狂
    • 分类:严肃新闻、八卦新闻、严肃而八卦的新闻、无聊亦无意义的新闻 (两个维度:deviance and segnificance)
  • 新闻价值的元素
    • 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包括意外、偶然、异常),便越有新闻价值。e.g., 开火车上访,MH370
    • 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e.g. 张茵颖,中美贸易战细节,波音737max调查
    • 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相关,便约具有新闻价值。under the dome 穹窿之下
    • 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便越具有新闻价值。e.g. 911事件
    • 事实与接收者的心理距离(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专业特长、经济收入、民族/种族/宗教)越近,越有新闻价值。e.g. 翟天临对考研者
    • 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越容易收到受众关注。
    • 越有冲突因素越大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一般地说,和谐等于平淡,冲突表现为竞争、商业竞争、外交全选,战争等等。有分歧、冲突便激起平静之水地涟漪
    • 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悲欢离合),越具有新闻价值。
    • 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有新闻价值。涉及具有类似文学的故事母体。诸如英雄、撒旦、爱情、寻宝——超越平凡生活
    • 事实在比较中具有价值。
  • 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
    • 相当多的宣传要求压抑着传播者遵循新闻标准选择事实
    • 传媒为自身利益而不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市场角度;新闻采集的成本问题,尤其是某些调查性报道
    • 由于传媒运作周期带来的对新闻实现的折扣:事实发生的事件:截稿事件;记者是否在场;值班的负责人的偏好;省力原则对记者工作的影响。
  • 第一部分讲什么是新闻;第二部分探讨新闻体制。
    • 12周
    • 思考:如何衡量一个媒介的公共性?
      • 传媒的服务对象是公众;传媒提供开放的话语空间,公众参与媒介话语;媒介的使用与运作必须公正(潘忠党)
    • 举例:媒介监督
      • 媒介监督:其并不企图约束大众,而是旨在制裁违纪官员,特别是在直接处置那些通常活跃于“天高皇帝远”地域的基层官员,而目的则是在全体官员面前起到迅速而快捷的惩戒作用,以及在全国民众面前迅速树立并巩固党和政府公正无私的形象。中国媒介监督的发展、规范过程,就是党和政府逐步把传媒纳入行政权力的过程,党和政府对传媒监督授权的过程,就是调整传媒权力边界的过程。在政府治理技术的变革中,传媒被纳入了权力结构中,成为行政权力的一部分,成为技术治理的一部分,成为中央权力系统寻求对于地方官员进行约束的新手段。(《叫魂》)technocracy 技术治理
    • 技术对公共性的挑战:传播科技的发展对传播的控制(哈贝马斯)
      • 科学技术的合理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科学技术当今业已承担起了使政治权力合法化的功能。科学技术和社会操作结合一体,人们保存的自己的私人空间由于技术的发展而遭到侵占,自我深化的多样性的过程在工艺过程和机械反映状态下被固定化、单一化,个人只能模仿外界,再也不能对社会提出抗议。从这个意义上,“合理的技术社会”也就是“合理的极权社会”。
      • 他们……想用控制自然的方式来控制社会。正是技术专家治国论意识模糊了下述这一点:要使这种重建获得成功,就得付出重大代价,即牺牲以日常语言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结果,这一结构由于很容易实行人道主义化而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 哈贝马斯进一步谈到传播科技对人的控制的结果,他说技术专家治国论意识所反映的不是对某种道德态势的割裂,而是对作为生活范畴的本身的“道德”的压抑。公共的、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用日常语言使相互作用的参照系失去了作用,统治和意识形态都正是通过日常语言在交往不正常的条件下形成。
    • 网络公共空间所受到的挑战
      • Snowballing effect: the hierachy on social media
      • Echo chamber effect: selected exposure/percrption
      • Tribalization: seperatenes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flow on socia media
      • Oligarchy on peer production: iron
    • 举例:
      • 影像生产与消费:抖音;婚礼以摄影师为中心
      • 微信公众号:流量黑洞与信息孤岛?——公众号恢复了创作者对内容的控制权,恢复了互联网时代下报纸被剥夺的控制——公众号把人聚拢在鼓励体系中;公众号没有读者间的互动。
    • 讨论:泛娱乐对公共空间的挑战
      • 媒介娱乐对共公生活的“侵蚀”:规范性假设:优质信息是“公共生活”的刚需品,法兰克福学派对流行文化的批评。
      • 传媒是一种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
        • 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文化具有“标准化、模式化、保守、虚幻”等特征,是极具操纵性的消费品,它使得工人阶级忘记自己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内遭遇的剥削和压迫,进而放弃了政治和经济理想。
        • “革命的趋势只要稍露锋芒,就会立即为财富、历险、热恋、权力和感动的呢个白日梦的虚假满足感所冲淡和打断。”
        • 生产劳动——文化消费——reproduce labor——再生产(物质消费——刺激生产)
        •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娱乐和信息工业生产出来的东西是令人难以抗拒的,因为其蕴含着某种预设的观念和习俗,通过激发精神……《文化工业》
      • 来自实证研究的证据来自Entertainment effects
      • 电视的出现减少了社交活动,保龄球为例。《Post-Broadcast Democracy》
      • 技术层面:《注意力市场》;文本层面:Infotainment,清流综艺,反思与回忆
      • 年轻人-粉丝fandom:John Fiske,Henry Jenkins,张玮玉《粉丝公众》,《从“迷妹”到“小粉红”: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下的国族身份生产和动员机制研究》
  • 媒介生产的政治经济环境
    • 媒介生产的经济环境:传播政治经济学
      • 传播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 媒介组织的商业逻辑:1. 资金运作,2. 人力管理,3. 活动协调,4. 权力运作
      • 媒体是一项生意、一个产业。媒体运行以来大量资金用于人力物力;(大多数)媒体组织存在的目的在于盈利;媒介组织间相互竞争以赢得观众产生利润。(media b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