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这样的话题对我来说过于庞大了些, 也与自己日常所思考的方向不一致; 作为一名准研究生, 确实也有些话想对过去的自己说, 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 姑且就大言不惭了.

关于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 关于高中到大学/成人的思维态度上的转变, 关于信息和工具的使用方法论杂谈.

warning 某次机缘下的计划, 但分了好多次断断续续写, 也没能成体系, 暂且作笑谈.

Basic Skills/Topics

个人以为的一些基本素养.

接入「互联网」

  • 必要性: Google, Wikipedia, Google scholar, Github...;
    • 当然要走学术的话, 绝对是必要条件
  • 标准: AK 曾有过一个系列还不错, 自己技术不精无脑选机场; 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因人而异, 自己的需求是Google随时能用, Terminal简单配置代理
  • 工具论: macOS+Linux+Windows+iOS+Android 可以全系 Clash 了, iOS下还用过 ShadowRocket

如何提问/沟通

你觉得问身边有智慧阅读量丰富的人和上网查找哪个好?

有合适的人选的话自然前者更好, 但我个人可能更习惯后者.

  • 程序员领域很有名的那篇 提问的智慧 , 当然对于非 CS 相关人员有阅读门槛, 但逻辑完全适用于所有领域; 总而言之, 无非
  1. 做好功课: 提问前充分搜索, Google first;
  2. 明确问题: 实际上是第一步的前提, 而在搜索的过程中最好是能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知;
  3. 学会提问: 把遇到的问题说清楚也很重要. 提纲挈领地说出问题是什么、上下文/语境、自己做的准备、期望的回答内容……

学会搜索

  • 入口
    • 网页端 Google, 注重隐私的话可以试试 DuckDuckGo(自己没咋用)
    • 前移动时代或许这些就够了, 但现在的话还有平台的问题: 微信、微博; 知乎; 豆瓣; 京东、淘宝、闲鱼
    • 再比如, 学术搜索的话还有另一套, 如 Google Scholar, dblp… 当然这就分学科了
  • wiki (pedia)
    • 个人对于百度百科是否是 wiki 存疑 (仅针对词条的平均水准而言), 可靠性、倾向性、丰富性 等角度. 所以下述 wiki 均指 Wikipedia
    • 另外还有很多领域性的开放wiki, 或者官方技术手册也属我所说的wiki范畴
  • 如何搜索
    • 这样的问题也是一搜一大把, 例如 如何高效地使用搜索引擎?
    • 搜索关键词: 似乎还有人直接扔一个问题给搜索引擎的, 现在的AI还没那么智能…… 推荐手动分割, 例如 心理学 入门 书 酱紫
    • 准则: 够用就行. 不乏很多高级的用法, 要掌握多少因人而异. 以下介绍自己常用的, Google 语法, 参见 Google 官方的优化网页搜索结果
      • +- 语法
      • 站内搜索 site:zhihu.com
      • 模糊搜索, 例如 巴*罗那

Input

阅读 vs 冲浪

关于相对系统性(但也更独裁)的书籍和相对自由开放更多可能性(也因此良莠不齐)的网页材料

自己的高中年代, 书籍还是作为主要的内容来源(当然也与高中生的「任务」性质有关); 进入大学后, 冲浪才成为越来越主要的信息来源. 然而, 不可否认, 书籍的系统性是很多网上材料所无法比的; 另外, 不同学科的特点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CS相关自然更偏向电子媒介). 以下姑且谈谈书面与网页形式的信息传递方式.

  • 书籍的优势在于, 首先是系统性. 大多数「教材」或专著性质的书籍都有这一特点, 自成一体; 相反网页信息有时会支离破碎.
  • 媒介特点. 包括
    • 感官上的体验: 纸质版的手感; 视力友好
    • 非线性: 李如一老师在 一天世界 播客中提到作为「瀑布流」的网页/APP 信息呈现方式; 书籍「可翻阅」的特性; 阅读过程中某一段话在书中的位置作为索引
  • 然而, 其也有缺点
    • 虽然也有参考文献等, 但其「连接能力」逊色电子材料
    • 一言堂: 至少在一本书的体系内缺少他人的评论, 一般也没有如wiki般多人编辑的可能性(当然不去论「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况)
    • 实效性: 无法实时更新; 如Ai领域的更新迭代速度.
  • 而网页信息的优势在, 媒介形式丰富, 成本.
  • 媒介特点
    • 搜索: 相较前述书籍的「非线性」, 电子媒介的「可搜索」价值非常高
    • 链接. 包括 1) 内部跳转: 内容上的关联和组织; TOC 的价值. 2) 更重要的是外部链接的能力; 万维网 的核心在其互连能力, 此所以诸多科技人对于公众号为典型的平台生态深恶痛绝之由
    • 便于整理输出, 复制粘贴成本低(关联下面的笔记一节)

以上. 就个人而言, 也可能是专业原因, 更倾向于网页材料; 但这只是相对的, 具体实践上

  • 专业以外性质的书籍, 若同时有纸质和电子版, 个人优先后者, 留存性和搜索复制体验更好
  • 教材等, 随时翻阅、便携、阅读体验 等因素, 也会考虑入纸质书
  • 再如想了解一个领域, 甚至不知道应该搜什么关键词有什么优质的网站资源, 入手教材/经典文献以构建知识体系就很重要

相关推荐 (暴论)

私人向的讯息获取渠道整理. 纯属个人态度, 毫无参考价值

讨论一下信息承载的不同媒介, 首要考虑的是电子化媒介.

从内容的形式来看, 文本还是最为重要的内容记录方式; 然而音视频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源, 且高质量内容也越来越多.

  • 文本: 浏览、搜索、回顾、内容密度、传输代价(bytes) 等方面均有着很大的优势
  • 图片: 形象、直观、美
  • 视频: 信息的传达更亲切, 人声、配合可视化, 有时候传输效率要更高(不然为什么要教师呢?)
  • 音频: 亲切感、陪伴性, 相较于前三者不需要眼睛, 所以更放松

传统图文

  • 信赖传统媒介
    • 例如, 传统新闻行业生产的内容平均质量肯定考虑互联网平均水准
    • 一定程度上的「新闻专业主义」
  • 平台/渠道 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追究下去可靠的还是背后的内容生产者
  • 但平台的特质/氛围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几个常用的内容平台

  • 公众号, 无可奈何的订阅渠道, 注意筛选
  • 邮箱, 邮件订阅 Newsletter 逐渐成为了我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 邮件作为最古老的互联网服务的可靠性
    • 例如, 轻芒封面, 作为消失了的「轻芒杂志」软件的延续; 轻芒团队的各种尝试都值得关注
  • 网页/Blog, 互联网最为本真的价值所在
    • 于是不可避免的提到 RSS, 又是一个前移动时代的没落遗族, 一言以蔽之, 生成网络世界上任何内容的订阅
    • 刚接触推荐 RSSHub; 软件的话 RSS 服务商我在用 Inoreader, 软件是 Apple 生态的 Reeder
  • 知乎/豆瓣, 相对领域的搜索和浏览工具
  • Telegram
    • 是一款通讯(公开社区/个人日志/网盘/文件传输/Bot……)软件
    • 通讯软件应该有的模样, 向所有人推荐的产品
    • VE老师曾专门做过 一期播客 介绍; 另外 Telegram 的理念、CEO Pavel Durov 的故事都值得八卦
  • 更为垂直领域的, 兴趣相关
    • 科技领域的 少数派
    • 游戏相关的 机核
    • 动漫相关的 Bangumi
    • 文艺倾向的, 比如 三联中读、单读、MONO

视频/MOOC

视频平台的话, Bilibili+YouTube, 偶尔翻翻 一席; 最近在戒视频.

或许还有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高三时候开始接触, 可惜自己没有利用好; 但确实是接触体系化知识的很好渠道

播客

  • 2020年以来热度在不断上升, 但仍是相对小众的领域
  • 监管的暂时性缺失; 其中的 海盗电台 特质(参见 蓬岸 Dr.Quest 的这篇 讲稿)
  • 也正因为其自发性、商业性的暂时性缺位, 而成为独立内容的自由空间
  • 所以只推荐「泛用型播客」, 拒绝一切依托平台的内容;
    • 未免有些理想化了, 姑且算作期许; 此前用的一直是 Pocket Cast, 近期转了火热的小宇宙客户端

那就随便推荐几个

  • 李如一老师的 《一天世界》 播客, 关于 艺术、生活、科技, 「精神与肉体上的强健」一语中的; 在播客中频繁被Q 的中文播客先驱, 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对于这些方面的认知

用整体性的视角观察当代社会、技术文化以及商业风景, 对抗消费主义导向的论述, 强调对技术与艺术的敏锐感受力、以及精神与肉体上的强健. 我们的口号是:

What need have I for this, what need have I for that, I’m dancing at the feet of my lord, all is bliss, all is bliss.

  • 程衍樑 的《忽左忽右》, JustPod 应该是中文播客 Top1 的公司; 程老板是真正意义上的「和什么人都能聊」, 媒体人的趣味性和严肃性; 记得他说过有网页存档的习惯
  • 方可成老师的《新闻实验》, 可以看做是那个消失了的 新闻实验室 的延续; 一直是邮件订阅的 Newsletter, 最近尝试的播客也值得期待;
  • 哲学相关的 《翻转电台 FlipRadio》 和 《维生素E》
  • 宝婷的《不可理论》, 私人化叙述播客的极佳写照

问题: 信息茧房 & 信息过载?

计划讨论久, 然终究无从谈起; 正身处困顿其中, 每个人自觉不自觉都发展出了一套方法论; 曾以为有所高低, 然越经历则越屈服于「存在即合理」; 求诸己则容易陷于「超我」与本能欲望的纠缠, 求诸客观性则容易跌落门外汉的新闻与传播理论.

那就问自己吧! 何为价值? 何为新闻? 自己身处何处? 欲前往何方?

Output?

不善网络社交/评论, 自己在这方面也毫无发言权; 以下仅针对 个人笔记和博客 性质的输出.

为何输出

定时输出有很多切实上的好处. 例如

  • 阶段性的知识整理, 正如教别人是非常好的固化方式.
  • 总结自己所思, 书写时更好的整理思维的方式, 明确自己的态度.
  • 传教, 在网络上的传播.

但总有些模糊, 或者, 换一个问题, 我为什么会选择维护这样一个网站? 回答其实是非常个人的, 因为在其中的体验, 收获, 所感, 所烦... 书写是一种烙印, 确证自己的生存.

如何写笔记

从内容上来看各学科各异, 但总有些方法共性

  • 形式上的整洁和观看上的轻松 (就像字丑如我只好选择电子化);
  • 「索引」或者说「整体框架」的重要, 观其概要;
  • 对于观点的反思, 自己的倾向性;

正如据说课堂上记笔记其实是非常低效的, 更好的方式或许是 课前/课后印发讲义, 在交互过程中才能更加专注于授者的思路与立场. 笔记并非目的, 更多是监督你去总结和反思的工具.

笔记软件漫谈

工具论警告. 只能说给出一个 guideline, 仅个人意见; 尤其是2020年以来笔记软件出现了很多新的选择.

下面零零总总提到了很多的软件/服务, 不妨简单尝试; 但不必过程追求大而全的方案, 选最顺手的那一款即可; 毕竟, 最重要的, 只是坚持记录.

  • 新手友好, 也是自己早期常用的
    • Evernote 知名度非常高, 本土化的 印象笔记 也做出了很多优化, 但有着 臃肿、闭源、非纯文本 等不足, 而自己对于这些需求有着较大
    • Onenote 体验非常接近纸质笔记本; 但16版之后全部转为在线, 而对于换设备/多端用户, 其同步速度堪忧; 同样也存在格式原因导出困难的问题
  • Markdown 软件
    • Typora 仍然是各个平台预览编辑最优秀的软件之一; 文件管理和图片处理能力一般
    • MWeb「Pro Markdown writing, note taking and static blog generator App」
      • 如这句简介所言, 可以说是 Markdown 书写、管理、输出 的全链条;
      • 优势在于 文件管理(利用数据库)、图片管理(包括图床)、输出(静态网页、外部网站); 并且保障了一定的编辑和预览体验; 因此对于有一定输出需求的人来说很友好
      • 缺点在于仅支持 Apple 生态
      • 个人开发, 开发者在 TG 有问必回, 好得过分了
    • Obsidian
  • 在线文档
    • 编辑体验: 此前是无法信任在线编辑的体验的, 但目前用飞书转变了态度; 在 响应速度、可靠性、快捷键支持 方面都足够优秀
      • 细节上的处理: 例如左侧的 TOC 对于「文档」性质的写作乃至普通文章书写都很有帮助
    • 另一个关联的其实是企业内部的文档系统, 很多大公司的轮子其实都大差不差; 相较于主流的toC服务如腾讯文档、石墨笔记 等, 其「文档」的属性更重些, 但作为个人知识库来用也没差
  • 其他
    • Notion 在早期使用过, 其 block 等特性现在也被很多软件像素级抄袭; 但其在线性质和网络质量劝退
    • Zettelkasten 卡片盒、双链笔记 这些概念也有所了解, 但似乎并不适合自己, 基于自身经验的类目+搜索 这样原始的方案目前来看也挺好用;
    • 参见 yuchen_lea | 请不要神化双链笔记

Misc

工具论

曾经想过, 如果高中阶段看过中科大罗昭锋老师的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 , 估计会少走很多弯路.

但现在想来, 更多是参考而非全盘接受; 习惯了自己的工作流 (并跌了很多跟头) 之后, 对于那些看似光鲜的方案的警惕性也越来越高; 重要的还是适合自己.

几个可考虑的维度

  • 功能上的健全: 基本功能的可靠好用 (不比大而全, 90%的常用功能的优异; 特殊的需求交给更细分的工具)
  • 服务上的可靠: 云服务的不至于跑路, 需要迭代的不至于断更.
  • 格式上的通用: 尽量采用开源可迁移的方案 (对于工具本身的警惕/及时跑路)
  • 学习上的成本: 功能上的专业性和实际需求的迫切性上的权衡.

所谓「基本技能」

  • Office 全家桶
    • CS相关人员或多或少应该有对其的沉重与封闭的鄙夷, 但不得不说其在大多数工作岗位上的重要性
    • 自己不怎么用所以无法提建议, 但也经受过入学测试的考验, 基本使用还是没问题的
    • 个人经验: 笔记工具显然有很多Word的替代方案; 相较于Excel简单情况在线文档即可替代较复杂的交给软件或数据库处理
  • Adobe 全家桶
    • 或者说是图片和音视频处理能力, 多次尝试入门但无疾而终; 只能说需要付出较大的学习成本, 当然审美也是必须的
    • 大学社团很多都有相关需求乃至培训, 反正掌握一手还是很有帮助的

云服务杂谈 & 同步

  • 「云」的诱惑是显见的, 多端同步, 不同尺寸的交互屏幕的天然适配, 相对稳定的服务体验...
  • 一些隐患也是公认的: 不用说内容上的零隐私性, 由于审查甚至你上传也无法拥有它.
  • 即使排除在隐私上的顾虑, 云服务本身的质量也难以让人满意. 1) 网络环境的不可靠性; 2) 使用上的卡顿 (对我来说文本编辑体验的毫秒级别卡顿也难以忍受); 3) 使用体验上的不足, 功能上的不健全...

态度: 「不反感, 但谨慎选择, 非必要不使用」.

  • 既然很多东西选择了本地化, 那么对于多设备党需要考虑的就是「同步」方案. (但身边的多设备用户其实不多, 必要性值得怀疑)
  • 需求: 可靠性; 速度; 上手难度. 当然会有「不可能三角」, 所以需求是分层级的.
  • 可参考的方案: TailScale + Syncthing + GoogleDrive + GitHub. (Synology 弃用了)

极端工具论不值得倡导, 但客观上总有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工作流」可供参考. 所以上面很多时候会从「工具」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 但实非自己所愿 (也缺乏推介的欲望); 如果能从中反思相关的话题, 偶有所感才是我想达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