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论基础:补充(1)概率的公理化定义与随机变量的概念
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为了准确理解与深入研究随机现象,我们不能满足于从直觉出发形成的概率定义(概率的稳定值或可能性大小的个人信念),必须把概率论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基础上,科尔莫哥洛夫1933年在《概率论基本概念》一书中用集合论观点和功利化方法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可以看到事件的关系和集合关系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我们给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之后对于事件的研究就转化为对集合的研究。
条件 S 下的「事件」就是若干个结果的集合(即 \(\Sigma\) 的子集),所谓观察到事件 A 发生就是指 S 下出现的结果属于 A 。显然,\(\Sigma\) 本身是必然事件,空集 \(\varnothing\) 是不可能事件。
如果\(A\in \Sigma\),则\(A^c=\Omega -A\)就是 A 的对立事件 \(\bar{A}\)。
所谓 A 与 B 不相容就是指\(A\cap B= \varnothing\)(即A与B不相交)。
事件的并和交分别归结为集合的并和交。
\(\Sigma\) 是任意的非空集合,叫作基本事件空间(样本空间),其背景是条件 S 下所有可能的不同结果的全体 ...
概率论基础(一)随机事件和概率
说明
这部分开头是早先试图写的一个知乎专栏,后不了了之,现在准备整合一下内容变为一个参考性质的手册。
关于使用的教材,课上使用的是 Ross 的 A Fist Course in Probability ,初学时翻阅过浙大茆诗松的概统,前者仅针对概率论,内容较为详实丰富,但读起来不算晓畅,后者则是中规中矩的中文入门教材。直到看到陈希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对于随机事件和概率的讲解鞭辟入里,惊为天书。最近重新整理,使用的是北大陈家鼎的《概率与统计》分为两小册,内容算是比较难的偏向数理证明,文字很精炼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进行深入阅读。
以下为目录
事件的概率 https://www.cnblogs.com/easonshi/p/12828891.html
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古典概型、事件的运算、条件概率与独立性
随机变量及概率分布 https://www.cnblogs.com/easonshi/p/12119486.html
一维随机变量、多维随机变量(随机向量)、条件概率分布与随机变量的独立性、随机变量的函数的概率分布
补充:概率的公理化定义与随机变量的概念 https:/ ...
思修课程论文:欲望与幸福——构成幸福的多方面因素
何谓幸福?西方幸福论的若干命题
何谓幸福?根据西方伦理学的传统,幸福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可概括为“快乐即幸福”,“幸福是需要满足的心理体验”以及“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对于第一种观点,感性主义者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就是趋乐避苦,一切引起快乐的就是善,导致痛苦的就是恶,并把快乐视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标准。穆勒说,“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愉快。”那么,是否幸福就等价于快乐呢?显然,当我们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得到一份美食,必然是会感到快乐的,但是,面对前途未卜的人生图景,甚至还要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我们难道会幸福吗?答案想必是否定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幸福和快乐划等号,而感性主义的一大缺陷正是在于未能把快乐感和幸福感从根本上区分开来。
在我看来,两者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快乐感更多是短暂的,而幸福感则是历时的、持久的。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快乐可以是因为现世的一时满足,而幸福感更多源于对未来的期许,稳定且热爱的工作、持久可靠的友谊、美满融洽的爱情,这些一般意义上可以引起幸福联想的都具备对未来的某种保障,可见幸福感的特征之一便是持久 ...
新闻学概论 笔记
本笔记原为旁听新闻学概论时的笔记,原本采用幕布撰写,转成 MD 之后格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不再做调整。
参考教材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六版)》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黄旦:《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 舒德森:《新闻社会学》,第一章 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绪论、第一章 李普曼:《公众舆论》,第一章、第二十三章 勒庞:《乌合之众》,第一卷 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等:《传媒的四种理论》,引言、第二章 哈林、曼奇尼:《比较媒介体制:媒介与政治的三种模式》,第二章、第四章 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像》,第二章 塔奇曼:《做新闻》第二章、第三章 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第九章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约翰•密尔:《论自由》,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以赛亚•柏林:《自由论》,“两种自由概念” 杜威:《公众及其问题》第一章 科瓦齐等:《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导论 艾伦:《新闻文化》,第四章 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第一章,第二章 波兹曼:《娱乐至死》,第一章、第七章
第一讲 导论
...
中国当代小说选读 课程笔记
这是大三时候的 王东明 老师「中国当代小说选课」课程的笔记,自以为花了很多的心血在这门课上也读到了一些经典小说,在此整理补发。
绪论:中国当代小说的源流——周扬
讲授要点:中国当代小说的前世今生;当代小说与现代小说的比较。
思考:如何理解“人的文学”和“人民的文艺”?
阅读书目: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中国当代小说起源于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主要有两大源流,构成了两个传统: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二是四十年代初期毛泽东延安文艺讲话(解放区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
其有两种特点:不成熟;思想的反叛性。 两个人物:
1. 梁启超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启蒙思想播下了种子,变法这亡命日本,通过对日本近代社会的考察,发现小说在其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创刊,发表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认为小说是最上乘的。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小说界革命”的影响相当深远,许多人投身于小说创作,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
当代小说选读 讨论课
我从未真正见过火,也未见过毁灭,更不知新生——读阿城《孩子王》
《孩子王》写1976年,却没有伤痕文学的色彩,然而,字里行间透出些许窘迫和时代的心酸:知青老杆儿下放到农村,七年劳作之下已适应大队生活,突然被调去教书,而到了学校却发现孩子上课没有书,老师教书也没有材料——在今天看来是无比荒唐的时代,甚至在经历过正统小学教育的“我”看来同样荒诞。于是,老杆儿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教孩子识字做文章,鼓励“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地自己身边之事,而非官样文章、政治宣传,最终因教学出格而被开除。文章暴露出来的关于教育的问题的现实的:物质生产不足,孩子们空有对文化的敬畏却只能口吐政治宣传甚至写不出一件完整的事。这些在90年代后出生的一辈很难想象的事情却真实地发生在不远的过去,而小说中塑造的王福、王七桶的形象却令人动容,这种无书可读、无人会教的困境是否发生在今天的世界某处呢?而孩子对于知识和文化的敬畏又如何?这是阅读过程中一个思考点。
喜欢上阿城,一部分原因其平淡隽永的文笔,极简、极瘦、极淡。小说最后,老杆儿因为教学失范被开除,“我走出办公室,阳光暴烈起来。望一望初三班的教舍,门内黑黑的,想,先回队上去吧,便 ...
试论阿城《遍地风流》中的风骨
当代小说选读课程论文
01
“风骨”一词起源于古代文论,是对于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方面的美学要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风骨”的概念:“《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并强调风骨对于文章的重要意义:“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风”是文章“情”的内核,而“骨”则是文章“辞”的内核,“风骨”是文章语言结构上的美学要求和审美理想。
在文学作品之外,“风”还是品鉴人物的概念。《汉书》中便已有“风采”之说,而在魏晋期间,“风”和“骨”成为评价士族的常用词汇,《世说新语》中有“羲之风骨清举也”“风骨鲠正”等记述。廖仲安先生指出,“风”指的是人的神情、韵味等一些比较玄妙的抽象层面的概念,而“骨”则是骨相、相貌,是比较具体的概念,此外,风骨概念的背后还包含着当时道德层面的要求。今天来看,关于风骨最为人们所熟知和神往的无疑是鲁迅提出的“魏晋风度”,那些魏晋名士身上所体现的超然绝俗、散漫自由等精神至今仍为许多文人所向往,有人指出这种风骨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深远影响 ...
影片精读 note
绪 论
一、电影释义
Cinema:电影的总称,可理解为“电影艺术”,指电影独特的表述系统 。
Movie:指电影过程的最终产品,强调电影的重要和决定因素是运动。
Film:特别强调胶片,即印上影像的物质媒介物。
二、艺术的分类
(三)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
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品等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等
表情艺术:音乐、舞蹈、书法等
语言艺术:小说、诗歌、散文等
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等
三、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联系
1、与戏剧有密切关系
2、受到文学极大影响
3、从绘画、雕塑中吸取造型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4、与音乐的不解之缘
5、与摄影艺术的天然联系
四、本课程架构
绪论
第一讲 电影作为艺术
第二讲 电影的主题元素
第三讲 电影的虚构和戏剧要素
第四讲 剪辑和蒙太奇理论
第五讲 画面语言
第六讲 电影配乐、音效与对白
第一讲 电影作为艺术
从电影史的角度总体介绍电影的艺术语言,讨论电影作为艺术所具有的独特性。主要包括:
画面
声音
声画关系
镜头
蒙太奇
第二讲 电影的主题元素
不同电影体现出不同的主题元素 :
以情节为中心
以情感效果为中心
以人物 ...